来源:管理探索者
作者:闫伟
【导言】
上一篇我们分析了企业信息化的内容和架构,第三篇,我们详细聊聊企业信息化如何建设,怎么就算建设成功了?
需求是什么
企业建设信息化之前,有个绕不过去的重要问题,那就是目的和需求,也就是这次的信息化解决什么问题。听起来很简单的一个概念,但是我们经历过的很多企业,并没有清晰的想清楚和表达出来自己的需求。
比如企业的需求是解决考勤统计的问题,那考勤机或者考勤软件都是解决问题的方法;
比如企业要解决财务数字和报表的快速生成和展现,那一套财务核算软件可能是最快的解决方案;
曾经我遇到过一个企业,信息化的需求是什么不清楚,但是就想信息化,原因是朋友的企业已经实现信息化了。这个不是笑话,是一个真实存在的案例。
任何一个需求,最好把它细化出来,便于后续的选型沟通和信息化建设。这个问题可能相对要专业一些,但是大多数企业管理者很难专业性的表达出来。这里提供三个角度去看一个需求:
这个需求涉及的人和岗位有哪些
这个需求解决的什么具体的事情
这个需求解决后产生什么数据以及呈现
基本一个需求把这三方面说清楚,不会出太大的偏差。抛开需求谈信息化,跟着潮流走,都是乱花钱(土豪除外)。
信息化规划
建房子要设计,信息化也要规划,有钱任性的方式是行不通的。否则很容易前功尽弃、推倒重来。
如何规划呢,还记得我们上一篇的架构图吗?(见下图)
搞清楚自己的需求后,结合架构图中的关系,看看我们需要的软件是在什么部位,便于我们有个清晰的大局观念,基于这个大局观进行思考和设计,也进一步明确了这次的信息化是否匹配企业当前发展的阶段。
通过这四个步骤,信息化规划就完事了,what?就这么简单?
当然不是,真正开始建设才刚刚开始。
建设过程
选型的过程中,有几个需要决策的点:
私有部署还是SaaS
这个问题,先说概念:
私有部署很好理解,就是买服务器搞机房(或者使用成熟的公有云),把软件装上去,只有企业自己把握数据。
SaaS,全称是Software-as-a-Service(软件即服务),就是租用成熟的平台,只需要按年缴费,进行注册使用。
这两种方式业界争论了很多年,各有利弊,尤其是对于SaaS,存在几大误区:
误区一:私有部署更加安全,SaaS风险太大
误区二:长远看,私有部署更划算
误区三:私有部署看得见摸得着,信息化不再是“无形资产”
针对误区一:
就好像现代银行在国内刚出现的时候,绝大多数人认为钱放在家里更加安全,发展到现在几乎没有人会质疑钱放到银行的是否有风险了,这是为什么,不是银行本身没有风险,而是我们认知里会本能的去想,起码我们目前找不到比放银行更安全的方式。
私有部署和SaaS也是一样的道理,私有部署做的再好,我们也知道不可能比绝多大数的公有云安全级别更高。
另一个顾虑是有关数据的,认为SaaS厂商会窥视企业的数据,不过随着微信、支付宝、网银的兴起,这个顾虑被极大的缓解了。从企业到个人,我们的一切几乎都在互联网上了,从这一点来看,没有绝对的个人或者企业隐私是能通过私有部署保护的。
针对误区二:
假如私有部署是一次性投入20万,比SaaS每年4万更加划算,因为使用5年的费用就够私有部署了,第6年就赚了20。
企业信息化除了考虑成本投入,首先应该考虑的确是使用的效果以及与时俱进。
几乎很难找到一个企业私有部署一套系统后,超过3年不更新不替换的。
企业是不断演变的,业务、组织都在发生变化,技术也是日新月异不断迭代。一次性20万看上去比5年的SaaS更加划算,但是忽略了这两个方面的因素,假如第二年技术更新或者业务变革,私有部署的沉重就显像了出来,换来的更多是巨额投入付之东流。
针对误区三:
这一点更多的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在作祟,企业希望花了钱,看得见摸得着,尤其作为信息化“业绩”的直观体现,便于企业形象的包装和宣传。
这个原因无可厚非,但是我们也看到更多的企业变得越来越务实,从成本、效果、周期等多个维度去考量信息化的建设工作。不再是追求简单的“有形”的成果。
到底企业选用私有部署还是SaaS,更多的要看企业信息化的整体情况、软件功能和需求的匹配,用什么技术手段,可以作为次要因素来看,也确实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。
定制开发还是标准产品改造
定制相当于从0到1的全新建设
优点:
完全按照企业的想法开发,个性化更强
缺点:
后续灵活性不强,基本很难再去改。
相对成本更高
容易陷入企业自身局限
标准产品改造相当于从0.8到1的建设
优点:
可以参照厂商标准产品的合理性及其他行业用户的优秀管理方法
价格相对完全定制要低
后续拓展性强
缺点:
需求变动大的情况下,改造稍显复杂
不会完全按照企业想法设计
这个部分建议从成本、未来扩展性和服务保障等方面进行权衡。
是否需要咨询和实施
咨询和实施是这样的一个团队,介于企业业务人员和软件研发人员之间,一方面熟悉企业的业务,一方面熟悉厂商的软件。这个团队可能是第三方咨询公司、也可能是一些较大的软件企业本身具备的团队。
尤其企业没有专门的信息化团队情况下,企业方不懂软件、软件方不懂企业业务,这时候,咨询实施团队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,避免双方沟通产生信息不对等的情况。一方面分析企业业务,提出合理化建议,一方面指导研发人员,进行业务的适配。
具体情况,还是看企业的自身能力,小软件可能简单一些,不需要咨询实施,简单培训后就可以使用。复杂系统还是建议进行咨询和实施的环节,保证建设的效果。
成功标准
通过以上环节,清楚选择我们的信息化实现的方式并进行建设,经过一段时间的规划、设计、讨论、匹配后,进入到测试和上线阶段。如何评价是否成功呢?
我们列出了几项标准:
降本增效
业务流转顺畅
沉淀和复用
决策能力
降本增效
即系统建设完成后,企业的沟通效率是否提高,运营效率是否有所提高,沟通成本是否降低,运营成本是否降低等,信息化的一大作用就是减少人为干扰,增强运转效率,缩短人员培养周期,降低管理成本等。
业务流转顺畅
这个比较好理解,即建设完成后,原有的业务是否能正常运转,是否因为系统的建设而导致人员操作跟不上,影响业务的进行。笔者曾经见过因为ERP系统的上线,仓库里明明有原材料而不能出库的企业。
沉淀和复用
第一篇里我们提过,信息化的目的之一是知识的沉淀和复用,如果建设完成后,没有做到有效的知识沉淀,系统没有办法发挥复用的价值,基本也说明是一个“工具”,而不是真正的信息化。
决策能力
通过一系列的建设,最终要反应到数据层面,供各级管理者进行决策参考。决策者不需要从基层岗位获得数据,不需要事事询问,可以快速的从系统中获取想要的信息,提升决策效率和准确性。
写在最后,企业信息化是个过程,大多数企业在这个过程里,都是螺旋上升的,一步到位、一蹴而就都是不理性的想法。只有做好科学规划、理性分析、认真调研和匹配,才有可能有个好的结果。
对于企业来讲,信息化是管理提升的一个重要手段,但是也要注意,信息化不是“万能药”,一个企业没有好的管理方法、制度和具备相应素质能力的员工,即便拥有最好的软件,也不能产生好的效果。
到这里,企业信息化这个系列就先告一段落,我们用了三篇文章把整个企业信息化的目的、内容、方法、价值评价和大家做了初步交流。后续会有更多这方面的案例和专题文章带给大家,请持续关注。
转载来源:本文转载自管理探索者公众号。
本文由威海软件公司半岛科技转载整理2019.12.0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