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家严歌苓曾说:「边缘人最大的好处就是对什么他都不信以为真,不认为本来就应该那样,什么东西他都会保留一个质疑的、侧目而视的姿态。」
有一种人,他们站在群体中,却不属于任何群体。他们往往有着与众不同的思考,(投黑马 Tou.vc专注于文创领域的众筹平台)往往有着难以定义的个人色彩,往往被视为「格格不入的边缘人」。
他们看起来总是奇怪的,因为缺乏「被标签化」的特质,他们看起来离公认的成功人士所有需要的充分条件非常遥远。
然而吊诡的是,许多看起来不怎么样的边缘人,恰恰最终颠覆了世界,比如你们都很爱的乔布斯……
「边缘人」这一概念最早由德国心理学家库尔特·勒温提出,指的是:
「对所处的社会群体参与度不完全的人,在「内部人」看来,他们特立独行,让人难以捉摸,边缘人在各个方面都脱离主流社会群体方式的人。」
他们因为难容于世,故而生活往往容易惹来非议;因为少人理解,故而内心彷徨不安。
在硅谷,如今车库里诞生创业公司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。然而,在1976 年,所有人包括创业者自己,都看不起在车库里创办的公司。
如今的美国,印度工程师已经非常常见了。但时间往回推,他们也曾有过无法融入的窘境。
谷歌现任 CEO 皮查伊现在是全球薪酬最高的高管之一,他今年 2 月拿到谷歌发出公司有史以来价值最高的股票奖励 —— 1.99 亿美元的受限股(按当日市值计算)。
皮查伊出生于印度,且家境贫困,据说他刚去美国念书的时候,甚至连书包都买不起。
这样的名单,我们还能非常容易地拉得更长:Adobe 的 CEO 山塔努·纳拉延、思科首席技术官帕德马锡·沃里奥、德意志银行联席 CEO 安舒·贾恩、百事可乐公司 CEO 英德拉·努伊……
Paul Graham 曾经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这么一个现象,许多创始人因为自己是「边缘人」而无比的苦恼:
很多创业者,已经有了一家真正公司该有的东西,比如设计不错而且性能优良的产品。
你会觉得,他们本应更加自信才对,事实却不是这样。
我见过很多创业者,他们创造了能够改变世界的产品,但却为「我没有漂亮的商务名片、我的办公场地看上去很 low」这类的琐事而焦虑。而这个过程,很多创业者也都经历过。
我们想说的是,不要被看似正确的集体认识所束缚:伟大的人不是生下来就伟大的,而是在成长过程中显示其伟大的;伟大的艺术品不必追随潮流,他本身就能引领潮流。
许多时候,伟大总是来自于边缘人物,他们所代表的不屈意志与行动,恰恰是诞生新事物的起点。
那么为什么成功的总是这些边缘人?
1 「边缘人」的视角
好的想法往往是边缘人想出来的,因为他们从来不在任何一个既定的「圈子」内。所以当视角由外向内投射,往往能照见内部精英看不见的地方。
边缘人总是不停寻找前进的缝隙,因此他们有勇气 break things,对于行业动向有更加敏锐的感知。
《广告狂人》的男主角唐 · 德雷柏,脱胎于现实人物乔治 · 路易斯 —— 美国历史上最有天分的广告艺术家。
1931 年,Lois 出生于希腊移民家庭,从小因为长相和语言问题被其他小孩取笑。因为那个时期 WASP(安格鲁撒克逊裔美国新教徒)是美国的主流,抗争与融入是边缘人 Lois 一生都在追求的东西。
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,传统的解说式广告一度在美国市场占据统治地位。当时有一大批欧洲现代派人士移民美国,带来很多先进观点。
Lois 率先察觉到他们的可贵之处,所以在广告中加入大量新鲜、人性化的宣传词,从而做出了许多深入人心的广告。
这个「广告界的莽夫」、「麦迪逊大道上的疯子」在 25 年的创作中,完成了13224 个作品。
他挑出其中的 260 个创意,写出了「大众传播学的《圣经》」 —— 《广告的艺术》。
作家海勒评价说:「他的创意总是出其不意,充满了叛逆,但反而更能打动消费者心理。」
对于拥有安全感的内部人,他们有着既深且重的枷锁。他们在意内部的认同,在意同行的审视,(投黑马 Tou.vc专注于文创领域的众筹平台)在意的东西如此之多,以至于他会选择大家都熟悉的方式工作,试图去讨好所有人。
但大家都满意,并不能自然而然地等同于杰出,甚至有时候意味着平庸。
2 「边缘人」的冒险
边缘人另一个成功的原因他们「一无所有」,所以不会患得患失:反正没有什么可失去的,那不如去拼,去冒险,大不了清零重来。
而内部人士则会被名利所累,他们无法接受衣冠楚楚的精英范儿零落成泥。
被誉为亚洲剧场导演之翘楚的赖声川,是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的戏剧博士。当他从美国回到台湾时,面对的是因为戒严政策而荒芜如沙漠的文化市场,相声艺术销声匿迹,民众根本不知剧场为何物。
他在一所刚成立一年的艺术大学里任教,却连教材也没有,台湾本土也没有戏剧作品可供分析。除了一身戏剧才能,他一无所有。
这样的窘境里,赖声川在自己的家里成立了「表演工作坊」。他做导演编剧,妻子是制作、行政,带着没有接受过相声训练的演员,创作出《那一夜我们说相声》,戏剧艺术在台湾活了。
赖声川是相声艺术的门外汉,台湾曾是戏剧的荒漠。他作为一个边缘人行走在边缘之上,尽管一无所有,但拼一拼,就有了后来的《桃花源》、《宝岛一村》、《如梦之梦》……
昔日的成功、他人的赞赏,某种程度上来看不是蜜糖,而是脱不下来的红舞鞋。
对待生命不妨大胆冒险一点, 因为好歹你要失去它。
如果这世界上真有奇迹,那只是努力的另一个名字。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,而是你不懂你自己。
3 「边缘人」的弱小与抗争
作为一个行业的边缘人,能够获得的资源和帮助是十分有限的,很多时候恨不得一个人掰成两个使,但这并非一件完全的坏事。
因为这样你就有机会事必躬亲,学习每个环节,从而提升自己。
也只有你可以清楚知道要如何实现自己的想法,与其让别人搞砸了你的事,不如自己亲力亲为。
而内部精英则会逐渐进入管理层,他们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分配工作任务上,为下属提供帮助,监督他们更好地完成工作。
但是做好工作的能力不是人人都有。如果遇到了比较糟心的员工,管理层的精英们还要为之弥补过失,疲于应对,最后的结果很可能并非精英们希望见到的。
戴尔·齐胡利曾经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玻璃艺术家。但是他已经有 20 多年没有吹过玻璃。因为这些事情会有助手替他做。
但助手不是他,艺术创作也不能由别人代为实现,所以他已经很久没有值得称道的艺术作品问世。
精英们渐渐远离了原本擅长的事情,也没有时间去思考和创造。
边缘人的成功很难用什么定义来框住,因为他们身上最大的标签就是没有标签。即使你觉得自己符合边缘人的某些特质,也不能保证你一定会成功。
4 三条建议
Paul Graham 针对边缘人给出了一些「不成熟的小建议」。
1. 关注新事物和被忽视的东西
精英成为精英,因为他们深知自己擅长什么,所以尤其专注和用力。这也意味着他们忽视了专业以外的事情。
要避免以卵击石的悲剧,边缘人应该寻找这些精英们忽视的事情,还有新生事物,趁内部人还未回过神来,迅速成为专家。
很多内部人觉得不行,或者不重要的地方,就是边缘人成功的机缘所在。因为你解决了精英都做不到的事情。
2. 模仿「精英们」好的地方
我们崇拜那些已经成功了的精英,自然而然想要模仿他们,想知道他们每天工作几小时;是喜欢晨跑还是夜跑;工作的时候会不会骂脏话……
若是奉乔布斯为教主,就学着他在公司里武断专行?若是羡慕 Richard Branson 缔造的维珍帝国,就学他玩世不恭?
尽管模仿是一种快速进步的学习方式,但是真的没有必要连缺点也学啊。
精英并非圣哲,他们身上有的是原装的缺点,成名后养成的恶习。因为家大业大,所以才能无所谓。
但是边缘人不行,这些缺点会导致事业在刚起步时就倾覆。(投黑马 Tou.vc专注于文创领域的众筹平台)故而模仿精英们好的地方就行了,没比要学缺点。
3. Try it!
尝试做点什么,是边缘人最大的力量。
这种试探是出于好奇心,是你自己决定要做些什么。从兴趣和爱好出发做事情,就不会有「我在完成工作」这种消极的心情,拖延症也奇迹般地治愈了。
Paul Graham 说:「像许多 20 多岁的年轻人一样,我曾经把时间浪费在‘我该做些什么’的焦虑上,但实际上我应该少花点时间去犹豫和焦虑,而是应该多去尝试一些真正有意义的的事情。」
既然人生是冒险游戏,那就坚持下去。每一天都是最美好的祝福,活着的每一天都是礼物,我永远不会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。
探险家贝尔·格里尔斯曾说:
「哦,至于疤痕、骨折、四肢酸痛和偶尔发作的疼痛嘛,我认为这些只是温柔的提醒。生命非常宝贵,也许我比自己想承认的还要脆弱。」
(文章来源于:经纬创投摘编)由威海网络公司半岛科技2018.02.21整理发布